在东莞市常平镇南埔村,仅仅5年,一座科技城就拔地而起。因为这座科技城,常平一跃成为东莞东部的科创中心。
5年前,这里只是空置的旧厂房。原来的工业重镇因为要素价格优势不再,大量企业陆续外迁,被迫“腾笼”之后,引进哪种“鸟”,一度让当地的决策层头疼。常平忍住一时的GDP冲动,决定将眼光放远。2009年4月,常平将旧厂房打造成了一个科技孵化器—“常平科技园”,将发展的希望投向了科技创业型企业。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和融资平台的引进,常平科技园慢慢打造一条壮大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完整“孵化链”,促使引进的“雏鸟”渐渐羽翼丰满,成长为“壮鸟”。去年底,常平科技园成功晋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全国首个村镇级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常平科技园并不是孤本,经过广东多年对科技创业企业孵化链的完善,很多孵化企业从“雏鸟”长成“壮鸟”,成长为我省的骨干大型企业,支撑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年初,我省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近万家,其中上市企业约50家,毕业企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
昔日“空城”成“国字号”孵化器
从常平制造到常平创造,常平科技园的管理方、广东东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亮明表示,“现在这里是‘常平科技创新中心’,但在5年前,科技产业园区的入口挂的牌匾是‘常平工贸工业城’,而且之前已经挂了近十年。”
南埔村最早是一片荒山野岭,20多年前,常平开始在南埔村规划建设工业城,由于工业城的飞速发展,南埔很快崛起了一座新城。“最鼎盛的时候,园区里有上千名工人上班,被周边的村民视为一种荣耀。”吴亮明回忆说,由于制造业的繁荣,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常平的物业租金开始逐年上升,导致工业城内的企业被迫外迁,昔日繁华的工业城逐渐凋零,到了21世纪初,南埔已经沦为一座“空城”。
常平镇科技办负责人说,工贸工业城空出了30亩的旧厂房,当初一度考虑过出让土地做房地产项目,“但总觉得这样的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冲一时的GDP,但没有发展后劲,后来才慢慢规划做成科技研发的孵化器。”
2009年4月,经过历时近一年的筹备,东莞市常平镇南埔村的工贸工业城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一个科技创业型企业的聚集地—常平科技创新中心。
“虽说孵化器的雏形是搭起来了,但作为一个镇街级的孵化器,平台还是太小,能不能引进潜力好的初创企业,说实话当时我们自己也没信心。”吴亮明说,经过管理团队的思考,大家一致决定先把平台做扎实、做完整,为进驻企业提供他们能想到的所有服务,“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引导产业管理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和服务创业企业的平台。”
针对小孵化器服务平台小而弱的特点,常平科技园首先把突破口对准了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我们搭建了许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技术检测平台,联合上海二工大、华中科大等高校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实验、人才支撑等服务。”吴亮明说。
同时,为了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性、事务性难题,吴亮明的管理团队整合园区、行业、政府等相关资源,引进“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广东分所”、“常平镇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广东湛清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性机构,设立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工商税务、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等增值服务。
记者述评
让广东成为创新创业集聚高地
前30年,广东遵循制造业全球化“梯度转移”的规律,即全球产业布局从价值链的高端走向价值链的低端,实现了低成本的崛起。
如今进入创新驱动的时代,所有的资源不再围绕要素价格低廉的环节集聚,而是围绕着创业者流动。即哪里有好思想、好商业模式,哪里就是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比如,北京中关村部分孵化器的场租达到9元/㎡·天,超过广州最高档写字楼的场租价格,但是每年新增入孵企业超1万家。
当前,广东步入创新驱动转换阶段,将是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围绕创新创业集聚的时期,创新创业活跃的地区将对资源更加具有吸引力,更能影响人才对学习和创业的选择。
如何让广东成为创新创业集聚的高地?常平科技园等孵化器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往创业孵化主要以较低的租金,配套的基础服务,解决创业场地需求,提供物业管理、注册登记、工商管理、会议举办等基础服务;而现在的科技创业服务,则强调从低水平的服务体系朝高水平的服务体系转变,更强调服务的增值性,提供财务、法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增值服务和创业投资服务,以求更大投资增值。
正因为创业企业孵化呈现了如上新的特点,这对政府职能也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求政府从直接支持企业到间接支持企业,更加注重平台的搭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持服务机构和服务行为,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其次,由于科技成果要成为商业价值,还需要历经催熟、孵化等过程,政府需要促进各个环节有效链接和健康发展,努力形成研发—创业—商业化、价值化的创业生态链条。
如今,传统的大型企业培育愈加艰难。但在另一方面,科技创业型企业却迎来了春天:全球每年衍生出大量科技创业型企业,硅谷每年诞生上万家高成长性企业,中关村已连续多年每年新涌现100家以上规模超亿元的高成长性企业。
特别是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在2年时间内就成长为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这告诉我们: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生长周期之短已经突破了传统企业的瓶颈,而在时不我待的新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将成为广东培育大型企业的主要途径。
专家点评
粤可将创业企业增信机制规范化
记者在走访多家科技创业型企业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企业无论是在研究开发期、前孵化期,还是在孵化期、加速期,均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缺钱。
对于科技创业型企业的融资难,粤科金融集团副总经理彭星国认为,面对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金融的扶持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由于本身并没有偿债能力,政府可以引导天使基金、风投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当企业步入发展期后,开始有了稳定的现金流之后,政府可以鼓励他们进行银行贷款,以减少创业团队潜在收益的流失。”
“科技创业型企业在创业初期通常没有抵押物,所以银行并不愿意贷款。”彭星国认为,要解决这些企业的“第一桶金”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主动介入,给予企业增信,或者对企业愿意贷款的银行支付风险补偿金,“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实践,但是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支持,下一步广东可以把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增信机制和银行的风险补偿机制规范化、系统化,让创业企业一目了然、灵活利用。”
彭星国说,除了铺就一条完整的孵化链条,广东还要时常问自己:下一家潜在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在哪?“让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关键是培育的土壤”,彭星国表示,目前广东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未来要孕育更多创业领军人才,还需要全社会各种组织、机构举办不同类型的创业大赛,“虽然说创业大赛对于参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可以拿到风投资金,接触到一流的创业人才,获得第一手的创业资讯、经验,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热情。”
转自"南方日报"2014年5月8日 A08版 新闻